零基础学IE:提质、降本、增效,IE的“本领”远不止这些!
泰勒和吉尔布雷斯夫妇是IE的开山鼻祖。19世纪80年代他们就通过作业方法改善提高效率,并运用标准时间法进行效率评估。
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1856—1915),美国著名管理学家,经济学家,被后世称为“科学管理之父”,也被称做“工业工程之父”。1881年,泰勒开始从事劳动时间和工作方法的研究,1895年,在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发表《计件工资制》,1911年,发表《效率的福音》,同年正式出版《科学管理原理》。
弗兰克·吉尔布雷斯(Frank Bunker Gilbreth,1868-1924),出生于美国缅因州费尔菲尔德,被誉为“动作研究之父”。莉莲·吉尔布雷斯(Lillian Bunker Gilbreth,1878-1972),原名莉莲·莫勒(Lillian M.Gilbreth),美国心理学家和管理学家,被称为“管理第一夫人”。
吉尔布雷斯夫妇之于工程管理学(工效学)研究很深,他们改进了泰勒的“工作研究”,被称为“动作分析”。吉尔布雷斯夫妇发明了一个“动素”的概念,把人的所有动作归纳成17个动素,如手腕动称为一个动素,就可以把所有的作业分解成一些动素的和。对每个动素做了定量研究之后,就可以分析每个作业需要花多少时间。吉尔布雷斯夫妇认为,要取得作业的高效率,以实现高工资与低劳动成本相结合的目的,就必须做到:
◆第一,要规定明确的高标准的作业量——对企业所有员工,不论职位高低,都必须规定其任务;这个任务必须是明确的、详细的、并非轻而易举就能完成的。他们主张,在一个组织完备的企业里,作业任务的难度应当达到非第一流工人不能完成的地步。
◆第二,要有标准的作业条件——要对每个工人提供标准的作业条件(从操作方法到材料、工具、设备),以保证他能够完成标准的作业量。
◆第三,完成任务者付给高工资——如果工人完成了给他规定的标准作业量,就应付给他高工资。
◆第四,完不成任务者要承担损失——如果工人不能完成给他规定的标准作业量,他迟早必须承担由此造成的损失。
企业经营管理中,既有技术问题,又有管理问题;既有物的问题,又有人的问题。要提高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就要综合应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管理科学、社会科学及人文科学等各种知识。IE正是综合这些知识并提炼应用的学科,通过IE的方法对企业经营进行全面研究,可以解决生产和经营中的各种问题。

3、IE应用注重人的因素
生产系统的各组成要素中,人是最活跃和不确定性最大的因素。IE为实现其目标,在进行系统设计、实施控制和改善的过程中,都必须充分考虑到人和其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即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
从操作方式、工作站设计、岗位和职务设计直到整个系统的组织设计,IE都十分重视研究人的因素。目的是建立适合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的机器和环境系统,使人安全、健康、舒适地工作,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工作效率,并能最好地发挥其它各生产要素的作用。
4、IE是系统优化技术
IE强调的不仅是某种生产要素或某个局部的优化,而且是系统整体的优化,最终追求的是系统整体效益的最佳。所以,IE从提高系统生产率的总目标出发,对各种生产资源和环节作具体研究、统筹分析、合理配置;对各种方案作定量化的分析比较,以寻求最佳的设计和改善方案,充分发挥各要素和各子系统的功能,使之协调有效地运行。
5、IE重视现场管理
现场是企业为顾客制造产品或提供服务的地方,是由人、机、物、环境、信息、制度等各生产要素和质量、成本、交期、效率、安全、员工士气等重要管理目标要素构成的一个动态系统。IE的研究对象正是这些生产要素和管理要素,所以,“现场”即为IE的重要研究对象。
三、工业工程的发展历程
工业工程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是各种降本增效知识、原理、技术和方法产生及应用的历史。工业工程的发展历程如下图:
四、工业工程的内容和应用
IE是一门工程学科,IE的首要任务是生产系统的设计,即把人员、物料、设备、能源、信息等要素组成一个综合的有效运行的系统。
五、现代工业工程的发展
工业工程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与工程特征。工业工程的特点是5个“M”的优化,即对机器系统(Machines)、物料系统(Materials)、人力资源你系统(Manpower)、资金系统(Money)和人组成的系统(Man.systems)进行优化。
在工业化进程中,最初为适应大批量生产提高效率与产品质量、降低成本的需要,人因工程、工作研究、运筹学、质量控制等应运而生;随着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方式的普及,准时化生产(JIT)、计算机集成制造(CIM)、精益生产(LP)、柔性制造(FM)、敏捷制造(AM)等相继出现和应用;进入21世纪后,纳米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全球化趋势,此时工业工程面临新的挑战,在新的领域中都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创新。
现代制造环境中,计算机、自动控制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人的作用正从直接参与加工操作逐渐演化为对机器、设备等的监控、操作和维护等。这就对人的信息接收、处理和决策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IE的工作研究重点就从体力工作研究逐步转移到认知工作的设计。且在信息化背景下,需将IE传统的工作研究(方法研究和作业测定)中大量的图表记录和数据处理进行信息化、效率化升级。
如今,企业面对的是一个动态多变的全球化市场竞争环境,效率成为企业在市场中生存的重要因素。且效率的内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现代制造模式以客户的满意度为最终目标,实现T(Time)、Q(Quality)、C(Cost)、S(Service)、E(Environment)的全面优化,强调的是系统的效率。企业运作效率不只单纯表现为体能效率,还表现为信息系统的效率、人的效率(智力效率、认知效率、决策效率、协作效率)、组织效率、服务效率等。
文章来源:TLMS微信公众号,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线下公开课&沙龙
▍线上微课&直播课
▍标杆企业游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