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基础学IE:生产率与生产率管理(二)

 

在整个生产率工程及管理工作过程中,生产率测评的地位与作用十分重要,它指出了在哪里可寻找机会来提高生产率,并指明了改善与提高的工作量大小。

  

因此,生产率测评是生产率提高的前提,是生产率管理系统过程的中心环节和实质内容之一。

 
之前给大家介绍了生产率测评的概念、意义及种类,本文我们介绍生产率测定及评价的基本方法,以及影响生产率的因素及其提高途径。

 

 

 

生产率测定在企业等组织系统和生产率管理过程中的位置及其基本数量关系图下图所示。

 

 

根据上图所示生产率管理系统模型所提供的生产率测算的基本指标及其具体数量关系,有如下测定生产率的基本关系和相应的测算公式,即

 

 
式中,

 

 

生产率测算的基本公式基于生产率的定义,是测算各种生产率指标的基础,且对部分要素生产率的测算是比较方便和实用的。然而,在考虑多种资源(或生产要素)综合投入及具有多种不同产出(产品和/或服务)、生产系统及其环境状况动态变化(如产品结构和服务领域的调整、价格及成本的变动、各种广义生产率指标的出现)等实际情况时,对生产率的科学测算就就比较复杂。须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 首先,对于多种不同类型的要素(人、机、料)要统一其度量单位,准确地反映投入、产出的真实度量。
     
  • 其次,要确定系统或被分析单元的边界,明确哪些是产出,哪些是投入。
     
  • 再次,确定各种要素对生产率的作用大小或权重。
     
  • 最后,要关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必要时考虑对总生产率的随机影响。

     

 
在得到生产率测定的结果之后,为了给生产率的改善提供更有实际意义的信息,还需采用系统评价等方法对系统的生产率(如:广义生产率)进行系统评价。
 
系统评价对各类管理问题的系统分析与决策是必不可少的。首先,系统评价过程要有切实的客观基础(如对生产率水平的定量测算),与此同时,评价的最终结果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对评价主体多方面的主观认识,这是由价值的特点所决定的。
 
因此,用来进行生产率测评的具体方法或技术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方法是:以经济关系、量化及优化分析为基础的费用-效益(或投入-产出)分析法和包络分析法;以多指标评价、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为特点的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等,详见下图。

 

 

 

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一是增加资源的投入,如增加投资、更新设备、吸收外资、引进技术;二是从改进方法入手,如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技术水平和操作熟练程度,充分挖掘企业的内部潜力,努力降本增效。
 
影响生产率提高的因素很多,也很复杂。有宏观或微观的因素;有主管或客观的因素;有历史或现实的因素;有人(如教育)、机、料、法(如技术、标准)、环(管理、政策、文化)等因素。这些有的是生产系统本身的构成因素,有的则是生产系统外部的环境因素。在提高生产率的过程中,各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发挥作用。
 
对于国家和部门(产业)这样的宏观经济来说,影响生产率提高的各种因素如下表:

 

主要的影响因素 人力资源、经济结构、科技水平、宏观管理政策等
直接的影响因素 产品结构及设计、生产系统规划与设计、生产规模、组织合理性、职工素质、管理及激励等
至关重要的因素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组织变革与管理、技术创新与进步等
 
提高生产率是一项系统性工作,除了通过持续改善人力资源状况这个首要因素外来实现外,还要通过工业工程基础技术的原理和方法的实施来具体实现,其要素和方法几乎涉及工业工程的所有内容。参照国际劳工组织基于影响因素的归纳,总结出提高生产率的基本要素及方法。如下表:
 
提高生产率的外部要素和方法 提高生产率的内部要素和方法
  1. 全社会管理者和职工对提高生产率的态度

  2. 提高生产率的经济和环境方面的要素(方法)

    2.1 市场规模及稳定性

    2.2 社会服务功能及政策环境

    2.3 有效的培训设施

    2.4 原材料的质量和适用性

    2.5 税收结构

    2.6 产(行)业结构

    2.7 生产要素的品质及可用性

    2.8 研究信息交换与技术革新

    2.9 资金和信贷的可利用性

  1. 工厂布置、机器和设备

    1.1 产品系统结构

    1.2 设备水平及机器的维修保养

    1.3 “人-机-环”系统设计

    1.4 物料搬运

    1.5 工厂布置

  2. 成本会计和降低成本的技术

  3. 生产的组织、计划和控制

    3.1 企业及生产系统合理组织

    3.2 作业研究

    3.3 质量控制

    3.4 生产计划和控制

    3.5 库存控制

    3.6 信息系统

    3.7 其它如运筹学、抽样、模拟、排队、网络技术等方法

    3.8 简化、标准化和专业化(包括更好的产品系统设计)

  4. 人事策略

    4.1 管理者与工人的合作

    4.2 督促与纪律

    4.3 作业时间

    4.4 劳动方法

    4.5 职务分析、绩效评价和晋升

    4.6 工资激励和利润分成计划

    4.7 职业培训

    4.8 工作条件和福利

    4.9 工人的选择和安排

    4.10 轮班数

 
 

文章来源:TLMS微信公众号,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线下公开课&沙龙

▍线上微课&直播课

▍标杆企业游学